《认知觉醒》
“如何看清自己,如何关联,洞察一切;消除模糊”
2024年9月7日
书籍
第二章 潜意识
摘录:
总之,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我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成长的速度,还有成长的模式
学习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触动来自感性,提问来自理性。————成甲《好好学习》

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洪兰教授的建议: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问题:
- 感知力是什么?
通过身心,捕捉周围世界的变化,对你产生的感受。
划分为感觉:人体五大感官捕捉外界的刺激;知觉则是大脑对信息整合与定义。
- 如何捕获感性?
- 最字法:关注最触动的事情
- 总字法:注意总是浮现在脑海的事情
- 无意识第一反应:
- 梦镜:
- 身体:关注身体的感受和反馈
- 直觉:直觉告诉和捕捉理性思维
第三章 元认知
摘录:
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如何获取元认知:
- 过去: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 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
- “灵魂伴侣”:如果说学习和反思是静态的,那处于当下的、动态的自己又该如何主动运用元认知呢? 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 冥想: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
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
方法:
-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目标: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提问:
- 主动元认知和被动元认知?
- 主动和被动的区别在于主动是由你自身发起的,被动是周围环境;主动元认知是在遇到事情,自身发起思考和反思,然后做出应对;被动是事情发生后影响给你带来思考。
- 元认知?
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第四章 专注力
元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时常做A想B。
摘要:
“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缺少感受的行动,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缺少感受的人对凡事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走神时,行动失去了感知,注意力也因为缺少了感受而无法形成反馈闭环,因此身体和动作开始不自觉地变得麻木或走形

走神的危害:
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
收回感受 回归当下: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
学习专注:
深度沉浸方法:
- 定义明确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 练习时极度专注: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
-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一般而言,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
-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提问:
- 专注重要性:
专注才能使你成功,行动和感受需要统一。
第五章 学习力
摘要: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我们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即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
距离太远的,我们都把握不住
因为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无论它们是令人痛苦的还是令人享受的?
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
一切为了匹配
刻意练习的四步骤:目标:拆解目标,大目标拆解为匹配的小目标。
不断扩展舒适区边缘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路径。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种种迹象表明,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脑的潜能受到了抑制,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级理智脑的支撑。
何为深度学习:
缝接知识:遇到这种困难才是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因为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主动和被动学习:

如何深度学习:
步骤:
- 获取高质量知识:
- 深度缝接新知识:
- 输出成果教授:
正确的行动往往是反天性的,让你觉得舒服和容易的事往往得不到好结果,而一开始你认为难受和困难的事才能让你真正产生收获
- 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 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
- 反思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深度学习好处:
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
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浅学习:
我们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如果没有关联这个过程,就算有再多脑细胞,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
- 手中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
- 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
- 保持好奇心:像孩子一样保持纯净,怕也只是遇到了任何事都见怪不怪、视而不见
- 常说一句话:总有一些话让人听过一次就难以忘记
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系统
要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体系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那他必定是个厉害的人。

认知和知识区别:
知识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认知是需要使用知识。
提高自己对细节的感知能力,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连接紧密的触动:
触动自己的事情或知识容易忘记,需要不断产生连接,增强紧密性。

第五节 打卡:
打卡只是对自己的约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动机;记录比打卡好,设下限无上限,减少了压力。
因此,在学习中保持持续的内在动机是最重要的。
第六节 反馈:
学习效果差异关键在于是否有正向且良好的反馈机制。
原因在于情绪脑和本能脑没有理性思维,懒惰,沉溺;但是有强大的欲望和情绪能力,给予相应乐趣可以激发情绪脑和本能脑。

作品意识:
培养好的作品意识,会得到相应的反馈,具有反馈后会催促你不断学习和提升作品能力。因此对于学习新的内容,需要将内容整合为作品,随后建立合适的反馈机制,持续不断学习。
痛苦也是一种反馈,产生痛苦无非是目前状态难以适应当下环境,但是需要评估当下环境是否合理。
跃迁理论:打磨作品———到达小山的顶峰——受到关注———继续打磨———另外一座大山顶峰———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因此不产出,不运营难以得到反馈。
第七节 休息
英雄式的开头难以带来英雄式的结尾。


意识失控的边缘
这一切关系到精力,精力充沛的时候,意志较强,可以抵御一些诱惑;但是精力变弱了之后,学校效率低,同时难以抵御诱惑。克服诱惑需要精力和意志力。
自控高手:平衡工作和生活,协调休息,保持精力平衡。
提问:
- 匹配什么?
- 匹配学习的难易程度
- 匹配和自己能力
- 深度学习流程?